社会工作专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及总结

2024-10-10  点击:[]

(一)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1. 思想道德: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与思想道德素质,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坚持党的领导。

2. 知识底蕴: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环境与文化,熟悉我国社会政策与法律法规。

3. 专业价值:培养学生具有服务他人的利他主义取向,理解并认同社会工作价值观,具有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和研究促进社会政策完善与社会进步的社会责任感。

4. 专业能力:掌握社会研究方法和基本数据分析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具备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咨询与规划、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机构运营等间接社会服务的职业能力;熟练掌握社会工作实务基本方法,具备发现社会服务需求、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并成功实施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需求评估、方案设计实施等直接社会服务的职业能力。

5. 自主创新: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现象和问题;具备从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能力。

6. 沟通与表达: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语言及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具备基本的社会服务记录、社会服务方案、社会研究、调查报告等方面文本的撰写能力。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

1. 教学基本要求: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和本质,深化对劳动内涵的理解与认识;设置12课时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使其更多地了解劳动科学知识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

2. 教学基本内容:大学生的劳动品德与劳动情怀、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创造性劳动、社会工作职业规范与劳动权益、日常生活劳动、一般性社会劳动、专业劳动等六个项目。

(三)课程思政

本课程坚持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向,在每一部分的实践指导都加入了课程思政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代社会形势、国家政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等内容加以讲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能够同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劳动教育得到升华。

(四)实施方案的具体步骤

1.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

学院领导、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院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工作组,负责整体实施方案的推进与监督。此工作小组需明确各自职责,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实施进度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制定教学计划

1课程目标明确首先,明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提高专业技能、激发创新创业精神等。然后,将这些总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目标,确保每个章节的目标都有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

2内容安排合理根据课程目标,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在课程初期安排关于劳动现象和本质的基础知识,中期深入到社会工作职业规范与劳动权益,后期则着重于日常生活劳动和专业劳动的实际操作。同时,要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内容的连贯性。

3时间分配得当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重要性和难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对于重难点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教学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同时,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总结。

4教学方法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讲授法进行传授,实际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实训的方式进行培养。此外,还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课程期间,授课教师祝坤教授组织20级学生在校内开展了包饺子的日常生活劳动,学生们参与积极性很高,对日常生活劳动的乐趣得到了非常直观的理解。

5资料准备充分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教材、参考书籍、多媒体资料等教学资源。确保这些资源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要根据教学进度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了陆由云平台开展实践,了解各种不同情况下,如何开展专业劳动,及专业劳动的具体流程,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如何开展专业劳动的理解,并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通过云平台实训,学生了解了专业劳动可以在哪些领域开展以及开展的流程和步骤,强化了对本专业前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

6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基础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由于第7学期学生在各实习点实习,在理论教学的授课部分,教师采用送课去实习点的方法结合现场教学的网上直播,既能有教学的现场感,又能保障参与课堂的覆盖面,避免了一些同学由于分散实习,无法到教学现场的情况,也避免了无法让所有学生回校统一学习的情况。

7与实践相结合劳动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时间,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可以通过安排实习、参观企业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本次实践场所安排在长春市东站十委社区、益创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益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社会公益部,在这些单位的劳动,主要体现在专业劳动方面,同时督导同学参与社区或单位的志愿服务活动。

8定期评估与调整在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确保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意见,加强了社会调查与劳动保护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一般的社会公众对劳动的看法,是否尊重劳动道德,是否尊重劳动者权益方面的内容,加强了对劳动现实的批判性理解,增加了课程的创新性与高阶性。

3. 教师培训与研讨

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参加劳动教育相关的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实践者进行讲座和交流,以提高教师对劳动实践的指导能力。例如,邀请益创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的成员与师生共同座谈,了解社工领域行业创新创业状态,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在公益行业创新创业的理念提升。

4. 学生动员与分组

为了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参与度和兴趣,需要采取有效的动员措施,并进行合理的分组。

1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校园广播、海报、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举办专题讲座或座谈会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家或优秀校友,就劳动的价值、劳动与社会服务、职业发展等主题进行讲座或座谈。通过他们的经验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介绍课程内容和安排向学生详细介绍《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教学计划、实践活动等安排。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具体设置和预期目标,增加他们对课程的了解和期待。

4强调课程意义与考核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参与劳动教育活动,他们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技能提升、素质培养以及可能的成绩评定。同时,也要说明课程成绩将如何影响他们的综合评价和毕业要求。

5合理分组学生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能力和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兴趣和能力评估:通过问卷调查、面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基础能力。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将学生分组,并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活动。每个小组应包含不同特点的学生,以便于他们相互学习、合作与补充。指定组长并分配任务:为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小组内部的活动和沟通。同时,根据小组的特点和兴趣,分配适合他们的劳动教育任务和项目。

6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在学生开始实践活动前,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确保他们具备完成任务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同时,建立联系机制,方便学生随时寻求帮助和建议。

7鼓励团队合作与竞争通过设立团队评分、奖励等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发挥团队精神。同时,适度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潜力。

8定期组织交流和反馈在活动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能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对后续活动进行调整和优化。

5. 开展理论教学

按照教学计划,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提升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

6. 实践活动规划与执行

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劳动精神的重要环节。

1确定实践目标首先,明确实践活动的目标,包括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情怀培育等。确保这些目标与课程总体目标相一致,并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多样化的实践项目: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设计多样化的实践项目。例如,社会服务、校内勤工助学、企业实习、社区志愿者活动等。确保项目既具有挑战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为每个实践项目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地点选择、任务分配、资源准备等。同时,明确项目的具体要求和预期成果,以便学生了解并有一个明确的实践目标。

3提前培训与指导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这包括安全教育、操作技能培训、团队协作指导等。确保学生具备完成实践任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现场指导与监督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安排教师或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他们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并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5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虽然实践活动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但也应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合作。允许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发挥创造力和团队精神。

(五)总结反思与改进

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做到了定期检查与反馈定期对实践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估,了解学生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和提升。劳动教育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在理论、技能、意识上均有较大提升。

在教学与成绩评价环节,均做到了充分记录与总结,课程的授课照片和实践照片作为佐证材料单独附上。要求学生记录实践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心得体会和遇到的问题。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让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组织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和收获。同时,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表彰,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第一,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师生进行反思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改进方向。在实践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进展进行实时跟踪,并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资支持。同时,工作小组要建立问题反馈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部分内容还存在提升的空间,应邀请先进人物,比如行业领袖进行讲座,引导学生劳动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提升,日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邀请长春地区的“百名社工人物”进入课堂进行宣讲。

第三,建立评价体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发展和劳动态度进行全面评价。目前对知识和技能评价比较充分,对态度的评价还没有充分建立和完善起来。

第四,建立总结与反馈机制。在学期末和学年末,组织师生进行总结会议,分享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听取师生的反馈意见,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持续优化劳动教育的方案,根据总结反馈和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确保劳动教育课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关闭

本科生教育
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学校办公室创e工作室 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