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1. 知识要求
检验知识: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将法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补充。
补充知识:法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要求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使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劳动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情境,有助于其加深对法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能力要求
增强实践能力: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将法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作,增强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提升综合能力: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体力的锻炼,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和提升。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
3. 素质要求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从而更加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些品质对于法学人才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法律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高度的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职业素养: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些职业素养对于法学人才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劳动、尊重法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法律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
教学基本要求: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和本质,深化对劳动内涵的理解与认识;设置12课时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使其更多地了解劳动科学知识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基本内容:大学生的劳动品德与劳动情怀、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创造性劳动、法律职业规范与劳动权益、日常生活劳动、一般性社会劳动、专业劳动等六个项目。
(三)课程思政
本课程坚持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向,在每一部分的实践指导都加入了课程思政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代社会形势、国家政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等内容加以讲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能够同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劳动教育得到升华。
(四)实施方案的具体步骤
1.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由学院领导、法学专业及学院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工作组,负责整体实施方案的推进与监督。此工作小组需明确各自职责,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实施进度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制定教学计划
(1)课程目标明确:首先,明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提高专业技能、激发创新创业精神等。然后,将这些总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目标,确保每个章节的目标都有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
(2)内容安排合理:根据课程目标,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在课程初期安排关于劳动现象和本质的基础知识,中期深入到法律职业规范与劳动权益,后期则着重于日常生活劳动和专业劳动的实际操作。同时,要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内容的连贯性。
(3)时间分配得当: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重要性和难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对于重难点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教学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同时,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总结。
(4)教学方法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讲授法进行传授,实际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实训的方式进行培养。此外,还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师培训与研讨
组织法学专业的教师参加劳动教育相关的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实践者进行讲座和交流,以提高教师对劳动实践的指导能力。例如,邀请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与师生共同座谈,了解法律职业的创新创业状态,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在法律行业的创新创业理念提升。
4. 学生动员与分组
(1)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校园广播、海报、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举办专题讲座或座谈会。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家或优秀校友,就劳动的价值、劳动与法律服务、职业发展等主题进行讲座或座谈。通过他们的经验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介绍课程内容与安排。向学生详细介绍《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教学计划、实践活动等安排。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具体设置和预期目标,增加他们对课程的了解和期待。
(4)强调课程意义与考核: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参与劳动教育活动,他们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技能提升、素质培养以及可能的成绩评定。同时,也要说明课程成绩将如何影响他们的综合评价和毕业要求。
(5)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能力和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兴趣和能力评估:通过问卷调查、面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基础能力。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将学生分组,并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活动。每个小组应包含不同特点的学生,以便于他们相互学习、合作与补充。指定组长并分配任务:为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小组内部的活动和沟通。同时,根据小组的特点和兴趣,分配适合他们的劳动教育任务和项目。
5. 开展理论教学
按照教学计划,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提升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
6. 实践活动规划与执行
(1)确定实践目标。首先,明确实践活动的目标,包括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情怀培育等。确保这些目标与课程总体目标相一致,并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设计多样化的实践项目。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设计多样化的实践项目。例如,法律服务、校内勤工助学、企业实习、社区志愿者活动等。确保项目既具有挑战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为每个实践项目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地点选择、任务分配、资源准备等。同时,明确项目的具体要求和预期成果,以便学生了解并有一个明确的实践目标。
(4)提前培训与指导。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这包括安全教育、操作技能培训、团队协作指导等。确保学生具备完成实践任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现场指导与监督。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安排教师或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他们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并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6)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虽然实践活动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但也应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合作。允许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发挥创造力和团队精神。
(五)总结反思与改进
经过几个轮次的劳动教育,学生反馈对这种与专业联系密切的劳动教育接受度、参与度较好,全员参与全员达标。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包括劳动档案和劳动成果两部分。劳动档案主要由劳动者访谈、法律周边创作记录和劳动实践照片记录组成,按照完成质量评分,占总成绩的60%。劳动成果主要是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发表论文和法律周边文创产品,占总成绩的40%。
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师生进行反思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改进方向。在实践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进展进行实时跟踪,并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资支持。同时,工作小组要建立问题反馈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部分内容还存在提升的空间,应邀请先进人物,比如行业领袖进行讲座,引导学生劳动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提升,日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邀请长春地区的“百名法律人物”进入课堂进行宣讲。
二是建立评价体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发展和劳动态度进行全面评价。目前对知识和技能评价比较充分,对态度的评价还没有充分地建立和完善起来。
三是建立总结与反馈机制。在学期末和学年末,组织师生进行总结会议,分享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听取师生的反馈意见,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持续优化劳动教育的方案,根据总结反馈和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确保劳动教育课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法学专业的劳动教育将更加系统和全面,有助于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良好劳动观念的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