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工作专业《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劳动教育 Labor Education
学时/学分:24学时/1.5学分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开课单位:政法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高校劳动教育是明确劳动科学体系、掌握劳动科学知识的阶段,必须以劳动教育课程化为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是贯彻落实《意见》和教育部发部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积极实践。本课程以普及劳动科学知识、提高劳动科学素养为着眼点,把劳动科学发展和劳动实践需求两个维度相结合,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从劳动品德涵养、劳动情怀培育、专业技能习得、创新创业激励、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文化塑造、团队意识培养、未来劳动认知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和本质,深化对劳动内涵的理解与认识,懂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完整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
2.本课程设置12课时劳动实践课程,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乐趣,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挚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日常生活劳动、一般社会劳动、专业劳动三个维度的实际操作。
3.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使其更多地了解劳动科学知识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
三、教学基本内容
序号 | 项目名称 | 目的要求 | 教学时数 | 教学形式 |
1 | 大学生的劳动品德与劳动情怀 |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劳动思想,增强大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 4 | 讲授 |
2 | 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创造性劳动 | 增强大学生劳动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运用专业思维创新性地开展劳动,探索新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 | 4 | 讲授 |
3 | 社会工作职业规范与劳动权益 | 掌握社会工作职业劳动的一般规范,劳动安全与保护等知识。 | 4 | 讲授 |
4 | 日常生活劳动 | 训练学生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个人生活,提高通过劳动实现自护与照护他人的能力 | 4 | 实训
|
5 | 一般性社会劳动 | 从事多领域、多种类志愿服务 | 4 | 实训 |
6 | 专业劳动 | 体验社会服务行业主要岗位的日常工作流程 | 4 | 实训 |
四、课程思政设计
基于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动机,从劳动知识、伦理价值到主要劳动方法,再到实践过程,实现提升学生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思想品质,具备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提升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理念。
本课程坚持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向,在每一部分的实践指导都加入了课程思政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代社会形势、国家政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等内容加以讲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能够同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劳动教育得到升华。
五、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过程性考核,等级制评分。
成绩评定方法:
1.《劳动教育》课程按1.5个学分计算。
2. 理论授课学时部分,指导教师考查各学生初期情况,每无故缺席一次课程降低一个成绩等级。
3.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劳动、一般性社会劳动、专业劳动分别进行实践,并择其一自选领域撰写《劳动教育材料》,指导教师考查材料的真实性。
4.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劳动教育材料及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评分。学生必须按规定要求劳动,认真填写并提交《劳动实践记录》(或其他材料)。《劳动实践记录》也可以结合反思与心得体会。字数一般不低于 500 字。必须同时提交佐证材料如图片资料或其他资料。
根据理论学习出勤、劳动实践表现进行综合评分。
优秀等级:劳动实践量饱满,实践能够提供充分的佐证材料,有实践有反思。课堂出席全勤。
良好等级:劳动实践量比较饱满,能够提供佐证材料,有一定反思。请假或缺席不多于1次。
中等等级:能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内容真实,但劳动量较低,对实践内容的反思还不够深入。请假或缺席不多于2次。
及格等级:能够参与劳动,但劳动量很低,有佐证材料,但材料不够完善。请假或缺席不多于3次。
不及格等级:没有参与劳动,材料真实性明显欠缺。无故缺席达4次或以上。
六、指导书及主要参考材料
无。
执笔人:祝 坤
审核人:祝 坤 2020年9月
二、图书馆学专业《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劳动教育 Labor Education
学时/学分:24学时/1.5学分
适用专业:图书馆学
开课单位:政法学院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高校劳动教育是明确劳动科学体系、掌握劳动科学知识的阶段,必须以劳动教育课程化为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是贯彻落实《意见》和教育部发部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积极实践。本课程以普及劳动科学知识、提高劳动科学素养为着眼点,把劳动科学发展和劳动实践需求两个维度相结合,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从劳动品德涵养、劳动情怀培育、专业技能习得、创新创业激励、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文化塑造、团队意识培养、未来劳动认知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劳动品德与情怀培养:学生需深刻理解并内化劳动美德,如勤奋、责任感及对他人的尊重,能够明确阐述这些美德在劳动实践中的体现。同时,要求学生对劳动价值有深刻认识,包括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分享个人劳动情怀的体验和感悟。
2.职业规范与权益认知:学生需全面掌握图书馆学职业规范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关于劳动权益(工资福利、职业安全与健康等)的具体条款及其保护机制。此外,学生还需能够分析这些规范与权益对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培养遵守职业规范、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3.专业技能与劳动实践:在图书馆专业实践劳动中,学生需具备独立完成图书分类与上架等基本技能的能力,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工作流程或效率提升的改进建议,并勇于尝试实施,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通过参与校外一般劳动体验活动,学生应拓宽视野,深入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特点和价值,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基本内容
序号 | 项目名称 | 目的要求 | 教学时数 | 教学形式 |
1 | 大学生的劳动品德与劳动情怀 | 学生能够清晰阐述并举例说明劳动美德(如勤奋、责任、尊重),同时能够表达个人对于劳动价值的深刻理解,包括劳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并在小组讨论中分享个人劳动情怀的体验。 | 4 | 讲授(难点) |
2 | 图书馆学职业规范与劳动权益 | 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列举出图书馆职业规范的核心条款,并能详细解释其中劳动权益(如工资福利、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具体内容和保护机制,同时能够分析这些规范与权益对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 4 | 讲授(难点) |
3 | 图书馆专业实践劳动 | 在图书馆专业实践劳动中,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图书分类与上架任务,同时能够提出至少一项针对工作流程或效率提升的改进建议,并成功实施,显著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 12 | 实训(重点)
|
4 | 一般劳动体验 | 通过参与校外的一般劳动体验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公益等),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特点和价值,并以文字形式表达。 | 4 | 实训 |
四、课程思政设计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劳动教育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社会和个人价值的基石。通过图书馆实践,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甘苦,进而树立尊重与崇尚劳动的价值观。
2. 职业道德塑造: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如诚信服务、读者至上、尊重知识产权等原则,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
3. 社会责任担当:通过校园劳动体验活动,如清洁与绿化,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社会意义,鼓励他们将劳动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如参与社区图书馆志愿服务,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五、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部分构成。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参与课堂活动情况,参加劳动表现等,占70%。总结性评价为实践结束后的报告,占30%。
成绩评定方法:
1.《劳动教育》课程按1.5个学分计算。
2. 形成性评价根据出席情况、劳动热情、劳动态度评定。
3. 总结性评价根据劳动教育报告评定。劳动教育报告评定标准如下:
分数段 | 评定标准 |
90-100分 | 优秀:报告内容全面、深入,能够详细阐述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体验、收获与反思,展现出较高的思想深度和见解。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同时,报告中能够体现出独特的视角或创新的思考,对劳动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此外,报告格式规范,无错别字、语法错误等低级错误。 |
80-90分 | 良好:报告内容较为完整,能够较好地反映劳动教育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结构基本清晰,逻辑较为连贯,语言表达较为准确。虽然可能在某些方面(如深度、创新性)稍显不足,但整体上能够较好地完成报告的要求,对劳动教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
70-80分 | 中等:报告内容基本符合要求,能够简单描述劳动教育的经历和一些基本的感受。但可能在结构安排、逻辑条理、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条理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等。同时,报告中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反思可能较为浅显,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见解。 |
60-70分 | 及格:报告内容勉强达到基本要求,能够简单罗列劳动教育的一些经历和事实,但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结构可能较为散乱,逻辑不够严密,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此外,报告中可能存在较多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低级错误,影响整体阅读体验。 |
60分以下 | 不及格:报告内容严重不符合要求,未能反映劳动教育的任何有效信息或经历。结构混乱无序,逻辑不清,语言表达模糊甚至错误连篇。报告可能存在大量抄袭、拼凑等不端行为,或者完全未能完成报告任务。 |
六、指导书及主要参考材料
无。
执笔人:刘宝瑞
审核人:李 菲
2020年9月
三、法学专业《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劳动教育/ Labor Education
学时/学分:24学时/1.5学分
适用专业:法学
开课单位:政法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本课程以普及劳动科学知识、提高劳动科学素养为着眼点,把劳动科学发展和劳动实践需求两个维度相结合,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从劳动品德涵养、劳动情怀培育、专业技能习得、创新创业激励、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文化塑造、团队意识培养、未来劳动认知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和本质,深化对劳动内涵的理解与认识,懂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完整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
2.本课程设置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乐趣,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挚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日常生活劳动、一般社会劳动、专业劳动三个维度的实际操作。
三、教学基本内容
序号 | 项目名称 | 目的要求 | 教学时数 | 教学形式 |
1 | 专业导入劳动教育 | 见习感受法律职业劳动状况。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 | 4 | 参观见习 |
2 | 劳动习惯培养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提高劳动素养。 | 4 | 指导下实践 |
3 | 实验室劳动教育 | 实验室安全及理念指导、劳动实操。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提高劳动素养。 | 4 | 实验室劳动 |
4 | 社会实践劳动教育 | 实践劳动实操与劳动报告撰写。 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 4 | 实训
|
5 | 志愿服务劳动 | 将志愿服务等真实劳动经历与校内理论学习相结合,使劳动转化为劳动教育。 掌握劳动法律知识和实务技能,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具备完成法律宣传、咨询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 4 | 实训 |
6 | 创造性劳动 | 职业技能与创造性劳动。 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 4 | 实训 |
7 | 专业劳动教育 | 未来劳动认知。 通过实践劳动锻炼,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敬业诚信、创新奋斗、合作奉献等新时代劳动精神。 | 4 | 实训 |
四、课程思政设计
基于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动机,从劳动知识、伦理价值到主要劳动方法,再到实践过程,实现提升学生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思想品质,具备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提升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理念。
本课程坚持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向,在每一部分的实践指导都加入了课程思政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代社会形势、国家政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等内容加以讲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能够同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劳动教育得到升华。
五、考核方式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劳动、一般性社会劳动、专业劳动分别进行实践,并撰写《劳动教育实践材料》,指导教师考查材料的真实性。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劳动教育材料及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评分。
考核方式: 过程性考核。个人实践档案:60%,劳动实践成果:40%。
六、指导书及主要参考材料
[1] 刘向兵.劳动通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05月.
[2] 袁帅.教育改革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年11月.
[3] 曾天山、顾建军主编.劳动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年10月.
执笔人:宛素贤
审核人:郭珂琼
2020年9月
四、行政管理专业《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劳动教育》/ Scienc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学时/学分:24/1.5
适用专业:行政管理
开课单位:政法学院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注重知识融合,实现知识的全覆盖,将劳动教育纳入课堂学习体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劳动体验、劳动实践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贯穿培养全程,以“四个相结合”为促进,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全覆盖。按照劳动教育目标,形成理论学习与正确劳动观塑造相结合、品牌活动与劳动积极性培育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劳动能力提升相结合就业创业与劳动实践创新相结合的特色劳动教育体系。
本课程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线上线下的授课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全覆盖,丰富劳动教育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创新劳动教育课堂教学,为开展大学生劳动实践提供系统指导。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为专业必修课程,与《公共伦理学》《政治学原理》《领导科学》《地方政府治理》《国际政治经济概论》等课程有着内在的关联,相得益彰。
三、课程思政目标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自由内化为个人修养的必然与自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实践出真知,见多方识广。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把心埋进生活的沃土,才能感受社会的脉搏,学习和了解劳动是带有生活的温度和温暖的。让学生认知到,既要做到心中有大局,也要心中有大爱。
引导学生在全面了解劳动基础上,提升对自身人生规划与目标的思考,引领学生从时代性与崇高性出发,确立自己奋斗的理想,以及实现理想所需的信念,并坚守理想与信念。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案例讨论、社会实践相结合。
五、考核办法
期末采用研究报告方式,考核标准:期末研究报告100%。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要求
章节 顺序 | 章节名称 | 课时 | 知识点 |
1 | 第一章 认识劳动 | 2 | 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掌握劳动的内涵、发展历程及劳动观的核心和特点。 |
2 | 第二章 劳动的形式 | 2 | 了解古代的劳动形式,学习劳动的演化过程并探讨现代的劳动形式有哪些。 |
3 | 第三章 劳动的传承与创新劳动 | 2 | 了解近代中国劳动教育的特点有哪些,并谈一谈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下的创新劳动是怎样的。 |
4 | 第四章 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 2 | 学习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及工匠精神,并结合实际,探讨自己了解到的劳模故事。 |
5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 2 | 学习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了解大学生劳动技能提升的路径有哪些,并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哪种方式会更有效提升劳动技能。 |
6 | 第六章 劳动与职业、就业、创业 | 2 | 学习不同职业对应劳动的特点,并结合当前就业、创业形势的新特点谈一谈劳动教育对就业创业的影响。 了解择业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确定择业目标。 |
7
| 第七章 劳动与保障 | 2 | 学习劳动与健康保障、安全保障及法律保障的相关内容,了解就业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丰富自身安全保护意识。 |
8 | 第八章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 | 2 | 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教育的影响及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特点,积极学习当前最新技术手段丰富自身劳动技能。 |
第三部分 课程学时分配
章次 | 名 称 | 学时 | 具体学时分配 |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习题(辅导)课 |
1 | 第一章 认识劳动 | 4 | 2 | 2 |
|
2 | 第二章 劳动的形式 | 4 | 2 | 2 |
|
3 | 第三章 劳动的传承与创新劳动 | 4 | 2 | 2 |
|
4 | 第四章 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 4 | 2 | 2 |
|
5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 4 | 2 | 2 |
|
6 | 第六章 劳动与职业、就业、创业 | 4 | 2 | 2 |
|
7 | 第七章 劳动与保障 | 4 | 2 | 2 |
|
8 | 第八章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 | 4 | 2 | 2 |
|
总 计 | 32 | 16 | 16 |
|
第四部分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1.陈森:劳动教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二、主要参考书
1.曾天山:劳动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执笔人:金龙云
审核人:朱明仕
2020年9月